在大地上写出优秀论文(奋斗者正青春)
脸上满是风吹日晒的印记,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育种专家,就是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教授。
“付出多少,收获多少!”洪一江牵头培育的萍乡红鲫、池蝶蚌,成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,他率领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“稻渔工程”团队,已累计帮助江西老区5000余人实现脱贫。
潜心研究,让良种助力农村发展
让农业良种助力农村发展,是洪一江搞研究的出发点。
上世纪90年代,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负责人找到洪一江,希望他研究当地的肉红鲫。而那时,当地的农科人员觉得,“这种小鱼长不大的,没什么经济价值!”
观察了一段时间红鲫鱼的性状之后,洪一江坚定地认为“可以试一试”。学校实验条件不足,为了研究方便,洪一江带领团队走出校门,扎到农村,开始了他的工作。
交通不便,早上出门赶班车,晚上到了目的地,往往一身尘土;为了观察实验体,在简陋的工棚里,一块木板当床,就能将就半个月;一到夏天,各种蚊虫叮咬,又痒又痛……
在这样的条件下,洪一江和他的团队从一两重的小鱼选优育种,经过不断培育,终于成功!
如今,这小小的红鲫鱼可以长到8两多重,不仅肉质鲜美,而且很具观赏价值。2010年,原农业部批准对“萍乡红鲫”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
洪一江刚开始培育池蝶蚌时,这种淡水珍珠蚌不仅养殖者甚少,而且因为周期太长,没人愿意去做良种选育。面对当时三角帆蚌独霸淡水珍珠市场的情形,洪一江认为,“单一的品种,病害、市场风险大,培育新品种很有必要。”
2004年前后,一些养殖大省曾出现蚌瘟病,浙江、江苏等地的一些养殖企业试着将池蝶蚌和患病蚌放在同一水域,池蝶蚌不仅死亡率低,优良珠产出率还高。一时间,池蝶蚌声名远播。
如今,池蝶蚌养殖面积已超过全国淡水珍珠蚌总养殖面积的一半。“20多年来,池蝶蚌优质珠率已经比初始品种提高近10倍。”洪一江说。
蹲到地头,帮扶农业企业成长
长期扎根基层研究,洪一江对于农业如何发展,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
2010年,洪一江和他的团队,着手对南丰甲鱼进行育种,一开始,便提出了依靠龙头企业和带头人解决甲鱼品牌不强等问题。
在众多甲鱼养殖户中,洪一江选择了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——吴国辉,手把手教他养甲鱼,“新农村,需要像吴国辉这样有情怀、有闯劲的年轻人。”
2020年一个深夜,吴国辉忽然打电话给洪一江,带着哭腔说:“塘里的甲鱼都翻了肚子,办法都用尽了,怎么办?”
责任编辑:张建荣
上一篇:亲身实践,培育“生态之心”